搜索
返回
"燎"解:城市基建2025

地方城投/融资平台公司很快将迎来近十年最艰难的一段时间,有的会被政府主动拆并而消失,有的则可能陷于资金困境而失败。


融资平台的“融资”使命逐渐淡化,城投及公用事业运营属性得到强化。


地方政府虽然不习惯和情愿,但政府融资渐渐被纳入公开发债的唯一渠道,一般债和专项债的发行主体不再限于省级及计划单列市,发债规模及余额因隐性间接债务显性化要求而大幅增加,不过其透明度提高让中央政府觉得可以容忍。


城投企业债、项目收益债等准市政债还会延续,但与政府信用相隔离,更多依赖它们与政府的受托合约质量及自身主体信用。


PPP不再是人见人爱,让人疯狂的热词,地方政府也不再单纯视之为融资工具,因为它周期长交易成本高,只有部分地方的部分行业基建公服领域,政府才会对具有物有所值效应的一些项目适用PPP模式。做这行的咨询公司数量比2017年的高峰期萎缩了一半不止。


得益于前二十年的试错和积累,主动管理的基础设施基金和专业管理团队终于出现,虽然一开始他们管理的资产规模与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相比还较小,但意义非凡。资产证券化(ABS)因为基础资产和合约质量的改善,这才进入真正的快速增长期,且回归其“再融资”工具的本质。


BIM在基建业主们的推动下,已成为大型基建项目的标配——几乎所有的新建项目或多或少都应用了BIM或相似的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;部分项目把BIM向前向后延伸,用于投融资决策和运维设施管理,出现了基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雏形。雄安新区的数字化城市实践引来蜂涌而至的参观者和效仿者。